首页 乡村振兴 榆林市榆阳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深厚人文情怀,促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

榆林市榆阳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深厚人文情怀,促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

从榆林革命英烈纪念馆、补浪河女子民兵连展览馆弘扬革命传统,到陕北民歌博物馆、邓宝珊将军纪念馆、张季鸾纪念馆赢得全国赞誉;从“杏树红叶节”开启生态之旅,到“中国美丽田园”乡村文化旅游雨后春笋,“大美榆阳”文化旅游全域推开,从“五馆一中心”传承文化根脉、点亮精神灯塔,到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的建成开放,榆林市榆阳区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人文情怀、自觉的使命担当,把文化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建成一系列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文化工程。

image.png

image.png

 近年来,榆林市榆阳区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物质上富裕起来的父老乡亲,在精神文化生活上更充实、更富足、更美好。全区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文化领域民生建设,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精品文化工程,启动建设了3个文化产业创意园,高质量培育了一批新增规上文化企业,建成了一批省级十百千重点文化企业,开展了百余项“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创新文旅融合 盘活“一池春水”

金秋十月,红叶醉秋,榆阳区东南部山区15万亩杏树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美不胜收。

从2011年首届“秋染南山·红叶传情”杏树红叶文化节,到如今成功打造“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榆阳区借助传统节日和本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各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为依托,不断丰富“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内容,中国农民丰收节、溜溜乡村音乐节、沙漠汽车越野赛、芹河风筝音乐节等活动推陈出新、异彩纷呈。

image.png

放眼榆阳大地,春赏花、夏采果、秋观叶、冬踏雪的杏林景观,已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昔日贫瘠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蝶变为如火如荼的乡村文化旅游经济圈,带动了三道河则草滩风情、红石桥乐沙戏水、白舍牛滩田园综合体、赵家峁“老家记忆”以及“泛赵家峁”田园综合体等30多个乡村旅游景区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景点错位特色,产业高度融合,脱贫小康同步,主体多元互补,城乡统筹一体,乡音乡愁长存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俯瞰清水河,绿水荡漾,心旷神怡;仰望大峡谷,天山一线,雄壮秀美。梁峁深沟、卧峡漏斗,雄宏壮阔的艺术“气场”随着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的建成开放让世人赞叹不已。这里不仅是艺术家创作的天堂,全国全省美协和西安美院等高校的写生基地,更是全国唯一可以同时欣赏到黄土地质遗迹与沙漠地貌景观的地质公园,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它的建设,是榆阳区推进榆阳文化产业、文化事业融合发展,加快全域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image.png

“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建设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着力把大自然留给我们的这一方宝地保护好。地质公园的建成开放,对推动榆阳区全域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都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同时还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增加群众收入。”榆阳区政协主席雷亚雄说。

“这个公园建得挺好,假期带孩子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了解一下我们榆林独特的地质风貌,让孩子增长更多的知识。”“环境好、景色美,还可以打卡《龙岭迷窟》拍摄地,真是太好了!”“前脚刚踏出城市的喧闹嘈杂,后脚就能置身这里让人心旷神怡,拥抱美景、享受恬静,真是当今的世外桃源。”前来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参观研学的游客说。

随着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榆林野生动物园等一批文化旅游景区的对外开放,新的旅游业态和消费市场加速形成,这些以历史文化、地貌景观、窑洞建筑、传统民俗等为特色的文旅融合新业态,带来的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真金白银。2020年全区仅国庆中秋假期接待游客46.5万人次,收入1.7亿元,成为全国文旅融合发展优秀县区。

点亮精神灯塔 构筑文化高地

榆阳区文脉悠长、人文荟萃,拥有丰富厚重的文化财富、独特鲜明的文化气质。寻找文化之根、点亮精神灯塔、讲好人文故事,成为榆阳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重要举措。

image.png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的文化符号,饱含着陕北人的精神基因,代表着陕北独特的精神标识。作为陕北民歌的重要发源地和传唱地,榆阳区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秉承“全国性、唯一性、权威性”的理念,建成了陕北民歌博物馆,是国内展品最丰富、内容最权威、功能最完善的全国一流音乐类博物馆,成为了陕北民歌研究创作的高地、年轻艺术人才辈出的摇篮、全国民歌交流荟萃的殿堂,陕北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入选“陕西2019年度最具综合实力文旅景区”。

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暨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期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研究院副院长方兰参观了陕北民歌博物馆,不仅亲身感受了陕北民歌的沧桑与辉煌、奔放与激情,还让她了解了陕北人民世世代代的精神史、心灵史和命运史。“陕北民歌博物馆让陕北民歌有了自己的家,榆阳区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方兰说。

image.png

继陕北民歌博物馆之后,陕北民俗博物馆、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陕北红色藏品陈列馆、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展馆、丝路脱模艺术馆和榆阳区文化艺术中心等“五馆一中心”,成为榆阳区重点打造的又一文化建设新地标。位于榆林古城夫子庙文化旅游街区的“五馆一中心”融合了传统文化和时尚元素,成为传承陕北民俗文化的精神家园、传播陕北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基地、展示碑刻艺术瑰宝的灿烂宝库、展现榆阳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要平台。

榆阳大地,物华天宝、英才辈出,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中,最具影响力者,首推一代报宗张季鸾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著名政论家和爱国人士,毛泽东赞其“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誉之“文坛巨擘,报界宗师”。当年这样一位对中华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在西安市长安区的墓园却杂草丛生,破败不堪。

榆阳区站在民族的、世界的、历史的格局境界上,把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紧密融合在一起,将迁建张季鸾陵园作为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列入议事日程。历经曲折艰辛、面对不同声音、顶住各种压力,终于将先生陵墓回迁故土,安葬在榆阳驼峰山上的季鸾公园。此后,相继举办了国际学术研讨会、重新整理出版了季鸾文库、精心建设了张季鸾纪念馆,成为又一处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高地、精神家园。

与此同时,弘扬治沙精神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凝聚爱国正气的邓宝珊将军纪念馆等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重点文化工程,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载体,增强了榆阳建设的精神“内核”,也把文化的自信与自信的文化抛洒在这片热土。

image.png

文艺精品迭出 惠民润物无声

为了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榆阳区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建成全省一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对星元图书楼、文工团大院、老街文化馆等进行维修改造,建成榆阳区非遗展示馆、榆阳书画院、榆阳小剧场、榆阳书场、榆阳影院等一批文化演艺平台;精心组织“戏曲、图书、文艺培训”等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开展600多场文艺活动,50多个团体深入农村、农户、田间地头、幸福院进行为民服务。

“陕北大秧歌·天天过大街”“非遗小剧场·天天有展演”“榆阳小书屋·人人爱读书”“榆阳小论坛·今天我来讲”,一个个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阔平台、分享交流学习成果的特色品牌让榆阳人的精神更加富足。大型原创音乐剧《我的榆林小曲》成功上演,纪录片《邓宝珊将军在榆林》重磅播出,公益电影《大漠巾帼情》全国热播,音乐剧《余子俊》、秦腔传统剧《三请樊梨花》等100多件文艺力作荣获省级以上奖项,榆阳文艺正立足新时代,迈向新高峰。

责编:杜鹏飞

编辑:王玲/王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荣耀陕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荣耀陕西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荣耀陕西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29-87551060

邮箱: rongyaosx@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