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荣耀市县 退出贫困县,圆白河贫困群众脱贫梦

退出贫困县,圆白河贫困群众脱贫梦

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告白河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圆了白河人民百年的脱贫梦。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距离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近在咫尺。21万白河人民正贯彻落实 “四个不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战略,自信地奔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白河县名源于白石河,辖区总面积1453.6平方千米。这是一个“处深山穷谷之中,界秦头楚尾之会” ,扼沿汉江进出陕鄂的东南门户的山区农业县;这是一个“全县皆山,地表被760多条大小河沟切割,地表破碎,沟谷与山梁相间” 的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晴过三天地冒烟,雨过三天光石板”“种在地,收在天,依靠政府管吃穿”是白河人民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

1921年7月,顺应中国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先进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义无反顾的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重任,并为之而艰苦卓绝的不懈探索与奋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白河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实现了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夙愿。

山区脱贫之路的破题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白河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先进制度前提。尔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吃饱饭”问题,成为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委)带领全县人民求温饱、脱贫困最基础、最重点的问题。为此,白河曾进行毁林开荒、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广种薄收式探索。1956年,全县总耕地面积35.96万亩、粮食总播种面积54.72万亩,耕地亩产79.2千克、播种亩产52.05千克;1964年,全县总耕地面积36.12万亩、粮食总播种面积56.03万亩,耕地亩产58.15千克、播种亩产37.45千克。由上述数据可看出,广种薄收式方式不仅未增加粮食亩产,反而加剧了水土流失,使灾害更加频繁。结果,白河挑战贫困、解决“吃饱饭”问题的实践探索,陷入贫困-毁林开荒和广种薄收-水土流失和生态脆弱-更加贫困的发展怪圈。那什么才是山区贫困县的脱贫之路呢?答案是群众实践创造的梯地。

白河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从捡“跑马石”垒在地边以保土、修“人”字沟排水和地边栽植构树、龙须草防水土流失等,总结发展为修坡式梯地以保土、保水、保肥,从而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亩产。1965年2月9–10日,时任中共西北局第三书记、代理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胡耀邦到白河视察指导。充分肯定大双公社新庄大队(今冷水镇花湾村)修坡式梯地,既降坡度、减缓水土流失,又使粮食增产的作法,指出:“新庄的道路是山区建设的方向!”由此,修坡式石坎梯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白河的山区脱贫之路破了题。

在脱贫实践中锻造出“三苦”精神

1972年1月,白河在纠“左”整顿农业中,围绕“农业学大寨”继续新庄山区脱贫之路的实践探索,在全县掀起一场大规模修田造地运动。并坚持事实求是、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在实践中发展完善为改土治坡、大力兴修石坎水平梯地的农田基建新局面。198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秦巴山区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白河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白河接续弘扬干部抓点带面、包村联帮的苦干实干精神,变行政命令、工分拴人为政策号召引导、发修地证保障农民修地利益,变奖补为树典型和考评奖惩等,再次在全县掀起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大规模修田造地运动。

1987年4月,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加快荒山绿化的规定》,又将大规模修田造地运动推进到修田造地、绿化造林的山区综合扶贫开发新阶段,并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石坎经济”的贫困高寒山区农村综合扶贫开发之路。1990年,白河被确定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县,全县实现农业人口人均1亩基本农田。1991年10月,国务院在白河召开全国贫困山区经济开发经验交流会,概括深华白河经验为“常抓不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求“八五’扶贫期间,在全国贫困山区推广白河的“石坎坎,金碗碗”经验。至1992年12月,全县累计投工4975万个、投资2181万元,移动土石方1.42亿立方米,砌石坎总长2.9万千米,建成21.3万亩高质量农田,率先在陕南实现人均1亩基本农田,基本稳定解决了全县人民的“吃饭”问题,实现温饱。

在改革开放新阶段,白河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抓干部作风和基层组织建设,探索建立“红皮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机制入手,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姜、烟、桑、畜牧、林果”等农村主导业,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群众“缺钱用”问题。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培育建材、化工、矿产、加工等支柱工业,以及招商引资、突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施退耕还林的山川秀美工程,壮大县域经济,开始探索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使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稳定温饱并向小康过渡。2003年6月,陕西省学习白河县艰苦创业精神现场会在白河召开,把白河经验概括总结为“三苦”精神。

弘扬“三苦”精神,决胜脱贫攻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探索中,白河弘扬“三苦”精神,用建生态移民新村统筹推进扶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和项目建设等。不仅在“一县一业”发展中培育出“白河木瓜”产业,而且在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中,建成“园区+基地+企业+农户”的陕西省级天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01–2011年,全县累计捆绑投入农村扶贫开发资金2.7亿元、脱贫人口5.8万人,其中建生态移民新村(村综合服务中心)55个、移民扶贫搬迁2500余户1.3万人。由此,把建设全面小康白河推进到建成全面小康白河的新阶段。2012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依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再次确定白河为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国家重点精准扶贫的深度贫困县区之一。作为深度贫困县的白河,能否如期脱贫,关乎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

在这场决战脱贫攻坚战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白河大力弘扬“三苦”精神,32名县级领导、104个驻村帮扶单位、76名第一书记、2822名结对帮扶干部和爱心人士进村入户,形成了三级书记、全县党员干部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精准脱贫攻坚格局。截至2019年12月,全县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6.6万人7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贫困发生率降至1.24%。产业脱贫方面,按“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招商办工厂、农民变工人”脱贫思路,全面推行“支部+社区工厂+贫困户”模式,累计培育各类市场经营主体500多个,建省级农业园区4个、县级农业园区93个,发展农村产业基地木瓜14万亩、核桃8万亩、茶园8万亩、油用牡丹3万亩、魔芋3万亩。易地扶贫搬迁方面,按“11135”城乡建设规划[1],累计搬迁贫困户3万户10.4万人,实际入住率达99%。同时,通过实施“创业人才工程”,用优惠政策和乡情引导白河籍外出务工能人返乡创业,累计兴办新社区工厂69家,实现100户以上移民安置点有1–2家新社区工厂,3700户贫困户就地就业脱贫。2018年,白河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经验被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政策指引》第35期印发在全国推广。其他精准扶贫方面,投入资金600余万元,率先在全省建立覆盖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的远程诊疗体系;探索形成“就业+创业+产业”融合的免费培训模式,每年组织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稳定在6万人。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荣耀陕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荣耀陕西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荣耀陕西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29-87551060

邮箱: rongyaosx@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