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荣耀村镇 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八仙鼓”显神通

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八仙鼓”显神通

(月亮)秦岭一脉,钟灵毓秀,各路神仙居住镇守,庇佑此地,因而“鬼魅邪祟难兴”。在这些神仙中,“八仙”之名最为繁盛。张果老倒骑毛驴,铁拐李偷锅还锅,何秀姑成仙,吕洞宾东都卖油……“八仙”和这些故事曾温暖了无数人的童年时光。不同于“三清四御”这些高高在上、远离人间、隐逸灵修的职业神仙,“八仙”中的每一个都来自于人间,食人间烟火,明人间疾苦,是贴近百姓向善修道理想的直接榜样。

image.png

也正因此,在陕西围绕“八仙”体裁兴起的各类民间文艺活动也是丰富多样。“田市八仙鼓”便是其中之一。八仙鼓流传于渭南市临渭区、大荔、蒲城、富平等地,其中以临渭区官道镇新田村的表演最为驰名。八仙鼓是将扁鼓系于腰腹前击奏的舞动的一种汉族民间社火舞蹈,因传统表演时每次有八位鼓手而得名,流传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2011年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遗保护名录

关于八仙鼓背后的故事,流传较广的有如下几个:

传说一,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田市曾是孟尝君封地,孟尝君田文在这此修建高台,他的门客在台上习武斗技,观者如云,人来人往,颇为兴盛,周围乡民在此摆摊设点,久而久之,形成集市。因孟尝君姓田,故名田市,现原田市与官道合并为官道镇。据1541年南大吉编写的《渭南志》记载,田市镇西有城隍庙,城隍老爷就是孟尝君田文。建国前,田市南城门上还有“古孟尝门”的匾额。当地流传有田市四景:“东门外葫芦溪曲曲湾湾,西门外苇子壕花果连天,南门外斗力台天下稀罕,北门外照人壁珍宝一般。”这里说的斗力台据说是田文门客习武斗技之处。相传,每次习武操练,必擂鼓助威,此种击鼓活动后流传于民间,逐渐形成了当今八仙鼓形式,后来,被乡人学习而流传。

传说二,宋朝末年,元兵挥师南下侵占了陕西,田市镇有位名叫红娃的青年被虏,在兵营里学得八仙鼓和其他杂耍技艺,逃回家乡后,便将八仙鼓带回在当地普及。至今,表演时舞者头扎红色三角巾,据说是为了纪念红娃所扎的。

传说三,清朝嘉庆年间,田市镇弯刘村有权氏兄弟二人,在镇上经商,弟弟人称“二叔”,自幼喜武术,又擅于打八仙鼓,舞姿威武、形象刚健。后将鼓技传给了镇上喜爱闹社火的乔代保、乔友金等人。清光绪年间,二乔又传给乔东成、乔玉林等人,1930年乔玉林又传给儿子乔继龙,乔继龙又传给侄子乔树成。改革开放后,乔树成老人多次训练组织八仙鼓参加对外表演和民间社火演出,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得以发扬普及。现传承人为乔江生。

八仙鼓表演分为行进(即纵队进程型)和场地(即舞台型)两种形式,行进时,鼓手排成两路纵队,多由鼓头(即八仙中技艺最高者,排在队前)带领成一路或多路进行表演,表演队形主要有“分花”“对花”“背花”“灯花”等十余种,常用的动作有:行进击鼓、跨跳击鼓等,表演时除舞者边击边舞外,还有大锣、铙钹伴助,以烘托气氛。场地表演时,基本的队形变化包括“八仙过海”“八仙观阵”、八仙聚会”、 “八仙议事”、八仙串访”、“八仙贺寿”等进20种动作以双槌击鼓为主,做到边跳边击、边击边转,节奏铿锵、动作粗犷。

常用的动作有“行进击鼓”、“跨跳击鼓”、“弓步击鼓”等。表演时,除舞者边击边跳外,一旁还有大锣大绕伴奏,以烘托气氛。原八仙鼓主要由八面鼓组成,八位鼓手化妆为八仙,以表演神话八仙过海而得名,表演时每人一鼓,边表演边行进,目前已发展到四十面鼓同时进行集体表演,突破了原有的八人表演的局限。

八仙鼓流传至今,主要是老百姓祈福祝寿,婚丧大事、做道场,赶庙会时演出,以烘托热闹的气氛。逢年过节的社火活动,更是少不了八仙鼓的表演。

八仙鼓的队形极为严整,鼓在队前,如威严的指挥,司铙司锣者皆注视鼓槌,凝听鼓声,以判断鼓法。铰子的击法不紧不慢。引锣只是偶尔用到,但细声娇滴,煞是动人。

八仙鼓是一套完整的乐章,是鼓乐中的精品。它节奏鲜明,起伏很大,震撼人心。新田村八仙鼓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格粗犷,张弛有序,鼓舞鲜明,线条流畅,文武相间,气势磅礴,八仙鼓以其独特的表演技巧,给人以激越昂扬,奋发向上的艺术感受。(牛芳斐)

责编:月亮

编辑:江沨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荣耀陕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荣耀陕西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荣耀陕西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29-87551060

邮箱: rongyaosx@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