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荣耀村镇 白河县仓上镇:那段难忘的“三苦”岁月

白河县仓上镇:那段难忘的“三苦”岁月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了让广大群众真切体会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从今天开始,大美仓上围绕“忆感人瞬间”“话发展成就”“晒幸福生活”“讲奋斗故事”“谈未来梦想”五个主题,为大家讲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上世纪七十年代,白河县后高山的裴家公社(今属仓上镇),有一个面积七平方公里,六百三十多人口的金星大队。这里旱涝由天,灾害连连。贫穷,长期压在干部群众的心头。为了过上好日子,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几代人用血汗之“苦”终于搬走贫困,走上了逐步富裕之路。

 image.png

求温饱,艰苦岁月著春秋

全大队九百九十亩坡地,零乱的分布在一河两岸一百多个沟边山峁上,一场雨剥一层皮,三个太阳晒糊几面山。一九七二年的初冬,刚刚收罢地里的大豆红薯等晚熟作物,一百多名男女劳力,没来得及“喘口气”就投入到了“向土地要温饱”那场气壮山河的修田造地大会战洪流中。

金星大队是裴家公社的门户,自然成为农田基本建设的一面旗帜。四十多年过去,如今已古稀老人的生产队长饶邦仁,回想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依然神情激荡,感慨无限。

“工地比进度,梯田比质量,干部比带头,群众比出勤,家人比干劲。”每当黎明,所有工地上哨音不断,炮声隆隆,这就告诉人们:新的一天,新的战斗又开始了。

 image.png

那时,好多人家粮食紧缺,蒿子野菜当主粮,有的甚至吃了上顿没下顿,可即使饿着肚子,仍然精神饱满,干劲冲天。“早上到地不见天,晌午啃些红薯干,晚上战到十二点”成为那个年代一道特别的风景。

夏日酷暑,石头都烤的烫人,汗渍把衣裳染成花白色,干脆赤膊上阵,男人的肩膀淤肿隆起,女人的纤手变成了“爪子”。霜天雪地,寒风刺骨,早晨的冰凌碴子一尺多长,大地像被浇了混泥土一样连成一体,单薄的衣裤实在抵御不了寒冷时,不论男女老少就在腰间系上草绳,还有很多的乡亲用粽皮把脚缠裹几层,套上草鞋就上了工地。

深夜,在一间土屋里,初春的夜晚寒气袭人,男主人周志奎在飞快的编着草鞋,妻子朱远荣也在忙碌的推着大磨,准备每天需用的米面,没有钟表,凭感觉已过了子时,她拨了拨桐油灯捻子,磨房还是昏暗不清。唉!太困乏了,凌晨又要上工呢!

 image.png

七十年代的人家,孩子都比较多,三队王绪风的丈夫在水利局工作,她一个人带三个孩子,每月要在生产队做二十个见勤工,正在哺乳期的小儿子只有绑在七岁姐姐的背上,就瞅工地歇火那“一锅烟”的功夫,背到地头喂一遍奶。

老队长说,那年月,大人们没白夜的干活辛苦,孩子们往工地送饭送水,吃苦又受罪,为修田造地也做了不少贡献。

绘长卷,誓让旧貌换新颜

穷则思变,要变唯有苦干。老一辈人都记得,修地最紧张的七二到七八年间,白天是不允许干其他任何事情的。说家家门挂锁,户户无闲人一点都不夸张。“累死累活年到头,干到腊月二十六”,三天年过完,又该上工地了。

到七五年,全大队可以打破队制,平调劳力会战,几年“苦”出来的二百三十三亩水平梯田,这时也产生了巨大效益,人均粮食由三百斤增加到四百六十斤。这对常年为温饱而愁的干部群众来说,无疑是扬眉吐气的大事。这一年,金星人骄傲的实现了人均向国家贡献百斤粮,一斤油的目标。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解决了肚子问题,群众“战天斗地”的劲头更足了。大队支书常泽清,大队长陈昌达,一个住北坡,一个住南坡。凌晨五点,两边高音喇叭一响,山坡上立刻热闹起来。大锤,钢钎、铁镐、薅耙和抬石头吆起的号子声,组成一支让人振奋的交响乐。

为赶进度,大队挤出所有家底,买了台发电机,每天晚上的工地被灯光照得像一条银河,人声鼎沸,十分壮观。

新一届支书柯玉汉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同时,又把队里的“知青”和能唱会跳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业余文艺宣传队,篮球队和文化夜校。在紧张繁忙的劳动之余,到会战工地慰问演出,为修田造地加油鼓劲。当时有一首自编的歌这样唱到:

金星大队好风光,会战工地亮堂堂。

男女老少齐参战,你追我赶斗志强。

夏天战酷暑呀!冬季战寒霜,

一年四季不间断,红旗招展歌声亮。

砌石坎,移土方,

家乡时刻在变样……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修田造地以工代赈,国家给予一定补贴。这时“大队”改为“村”政府大力发展坎边经济,以坎边栽桑,坎里种粮为主要模式。顺口溜“坎边是银行,坎底是粮仓”至今被津津乐道。

从七二到九一年的二十年间,闻名三秦的“金星大队”在一届届支部班子的带领下,累计兴修水平梯田七百八十六亩,是全县唯一一个实现人均一点二亩水平梯田的村子。粮食产量由修地前二十万斤递增到五十一万斤。

九一年秋,国家扶贫领导小组副组长杨钟、国务委员陈俊生视察白河时,先后亲抵茅塔村农田建设会战现场,与满身汗渍的干部群众捂手问好,当时的白河县长王军还同群众一起吃工地午餐——烧红薯,对这里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的精神,给予了赞扬和鼓励。

二十多个春秋的艰苦奋斗,老“金星”人的精神奠定和充实了“三苦”的精神内涵。如果说“三苦精神”是一种文化,那么所有艰苦奋斗,治山创业的白河人民便是她沉淀、积累、丰富和发扬的沃土。

九五年秋,茅塔人在又一届支部班子的带领下,勒紧腰带通过集资、投劳,历经艰辛,拉上了电灯,用上了电话。拿村里人的话说:“苦日子算是熬出头了。”

到两千年初,黄姜,烤烟,蚕桑三大产业为茅塔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村民收入直线增长,人均达到一千八百元,按当时的生活水平,已完全摆脱贫困,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世事变迁,车轮滚过四十余载。辉煌的老金星大队(茅塔)合并成了今日的裴家村。为保证一江清水进北京,村里土地基本退耕还林,往年壮观的层层梯田,似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隐退于铺天盖地的山林中,倒是满目的青翠,美得让人留恋回味。如今,农户们大都搬进了安置点。外出就业一般都带着一两门能养家的技能,有的就在社区工厂上班。从乡亲们的脸上,就能看出现在的日子过得有多滋润!

青山为证,前辈功业谁能忘?

碧水作墨,三苦精神永传承。

责编:张颖

编辑:武明/明学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荣耀陕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荣耀陕西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荣耀陕西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29-87551060

邮箱: rongyaosx@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